守护未来,从“肝”开始 ——消除乙肝母婴传播,共筑健康长城
作者:办公室 发布时间:2025-07-29 浏览:次
7月28日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,让我们聚焦一个关系千万家庭未来的重要话题——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。数据显示,我国约有7000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,其中母婴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。乙肝感染一旦慢性化,可能导致肝炎反复发作、肝硬化,甚至肝癌,对婴幼儿危害尤甚——年龄越小,慢性化风险越高,未来发生严重肝病的阴影便越沉重。
乙肝传播途径主要包括:
母婴传播:妊娠期宫内感染、分娩过程接触母血体液、产后密切接触(如哺乳时乳头破损)均为高危环节。
血液传播:输入被污染血液或血制品,共用针具、剃须刀等。
性接触传播。
注意:日常生活接触(如共餐、拥抱)不会传播,无需恐慌!
预防乙肝母婴传播项目正是国家为下一代健康筑起的核心堡垒。其核心措施环环相扣,科学有效。规范实施综合干预,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成功率可高达95%以上!
1.孕早期筛查,关口前移:所有孕妇应在首次产检时(强烈推荐孕12周前)接受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检测。这是整个防控链条的基石。若为阳性,需进一步查乙肝病毒DNA载量(HBV DNA)和e抗原(HBeAg),评估传染风险。
2.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孕晚期抗病毒治疗:对HBV DNA高水平(通常≥2×10⁵ IU/mL)的孕妇,在充分知情同意并排除用药禁忌后,于妊娠24-28周开始规范服用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(如替诺福韦酯TDF)。此措施可显著降低母体病毒量,使宫内感染风险最小化。
3.安全助产,细节制胜:
避免不必要的会阴侧切和产道操作损伤,减少新生儿接触大量母血机会。分娩后立即彻底清理新生儿口、鼻、呼吸道及体表的羊水、血液等污染物。
4.新生儿免疫接种:黄金12小时的“双重防护”:
无论母亲乙肝感染状况如何,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(越快越好)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(HBIG)和首剂乙肝疫苗接种。HBIG提供即时的被动免疫保护,如同给脆弱的新生儿穿上“临时防弹衣”,与疫苗产生的主动免疫形成完美接力。
全程接种:严格按0-1-6月程序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(即出生24小时内、1月龄、6月龄各一针)。这是建立长期免疫记忆的关键。
5.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免疫后监测:
完成所有免疫接种后,在婴儿7-12月龄时,应抽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和表面抗体(抗-HBs),明确免疫是否成功及有无感染。
6.母乳喂养:科学认识,安心哺育:
无论母亲HBeAg阳性与否,只要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规范接种了乙肝疫苗和HBIG,即可进行母乳喂养。即使母亲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(如TDF),目前证据也支持母乳喂养的安全性。无需因乙肝放弃母乳这份珍贵的礼物。
值此世界肝炎日,我们呼吁每一位准妈妈:请重视孕早期乙肝筛查,这是保护孩子健康的第一步!了解并信任预防母婴传播项目的科学措施,消除不必要的恐惧与歧视。乙肝可防可控,母婴传播更可被有效阻断。让我们携手努力,从生命起点筑牢防线,为下一代创造一个远离乙肝病毒威胁的健康未来。
(撰稿:宋芳 审稿:叶和义)